核心期刊网

议论文写作中的驳论思维

 文章来源:中国核心期刊网     更新时间:2018-04-24 21:30

一般认为,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是单纯阐释、提出己方观点,写作重心集中在“证实”;驳论文是质疑、驳斥他方观点,但也与实践主体对驳论文及驳论思维的误解和漠视有关.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议论文写作中的驳论思维.
一、立论与驳论。
  
  在西方当代文体学中,议论文的基本类型有四类,即阐释类议论文:观点 + 有关阐释解说;建议类议论文:有关分析 + 可行性建议;证明类议论文:假设 + 研究 + 验证;论辩类议论文:表明立场 + 扞卫立场 + 驳斥敌论。
  
  当前学界主张的立论文基本就是阐释类议论文。立论文和驳论文本来是议论文写作中同等重要的两种类型,但现在立论文一统天下,不仅不利于对两者互为因果、互相蕴含关系的正确理解,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思维的拓展和多元化。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怀疑和驳论的精神基因,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到韩愈的“不平则鸣”,到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虽表述不同,但其精神内核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强调自我思考,自由表达,保持一种理性的价值诉求。
  
  具体到语文教学,现代语文教育先驱叶圣陶早在《国文百八课》中就强调:“议论文是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得敌论者信服的文章.
  
  议论之所以成立,由于判断的彼此有冲突,如果对于某一判断都认为真理,那就并无异议可生,根本无所用其议论了。”他还说:“议论文是作者对于敌论者主张某种判断的东西,所以议论文大概有敌论者,至少应该有敌论者在作者的预想之中.这所谓敌论者,有时可以说得出是张三或李四,有时不妨漠然不知道是谁.总之是有敌论者就是了。议论文的读者和别种文章的读者性质颇有不同,议论文的读者一种是敌论者,一种是审判者.”
  
  这些论述不仅强调了议论文的定义,还特别强调了议论文要有敌论者意识,这其实已经为作文中的驳论思维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期着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也谈到了驳论问题:“议论文以推理为根据,除了自然界的现象以外,人类社会的事情非常复杂,而人的推理又非绝对可恃,所以无论何种名文,总不免有驳击的余地。而且议论原是假定有敌论者存在,否则已用不到议论。从这一点说,议论文可以说是广义的驳论了。”(转引自《论辩文是广义的驳论文》潘苇杭、潘新和,《语文建设》2013 年 6 期)这一论述明确清晰地指出了驳论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了驳论的基础性、必要性和普遍性。
  
  潘新和教授在《论辩文是广义的驳论文》一文中则重新提出立论和驳论的关系,认为它们不是互相对立、排斥的,没有纯粹的立论文和驳论文,立和破的界限往往很模糊,有点像鸡与蛋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互相蕴含.因为要立论,就要先驳论,把敌人驳倒,才能把己论立起来。还强调在立论过程中,也要进行自我反驳,要先说服自己,才有可能说服别人。立论与驳论二者是互相蕴含的,是一种循环延伸、相克相生的关系。所谓不破不立,不立不破。有立必有驳,有驳必有立,立论与驳论,“证实”与“证伪”二者的互动、对话、兼容,是论辩体式、论辩思维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人类精神创造、发展的内在动力。驳、立的相互激发、交融、互补,促成了精神思想的生生不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论辩文是广义的驳论文.
  
  通过以上各名家的理论阐释,我们认为:
  
  立论文和驳论文是议论文的两种形态,在论辩思维中,立论与驳论两种思维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写作实践中,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不能仅偏向某一类型,特别是立论文的写作,不能形成立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驳论文也应该有存在的独特价值。否则,会造成学生认知和思维上的残缺与畸形.
  
  在此,我们大力提倡驳论写作.所谓驳论,就是质疑、反驳、批判。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通过辩证和批判分析,驳斥或者修正他人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提出自己相对正确观点的一种思维方式。
  
  驳论一般的思维轨迹:树靶子(找到假想敌的错误观点或谬误所在);重分析(辩证、批判分析假想敌观点的谬误、漏洞);立观点(修正、批驳、完善该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总体来说,驳论思维要具有三步走意识:树标靶--析谬误--立己论。
  二、如何驳论。
  
  传统驳论文写作中,对于如何驳论,即驳论的方法,一般大而概之归纳为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但从具体写作实践来看,笔者认为,驳论文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样式,经常会涉及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下通过具体实例,对驳论文常用的辩证、批判性分析方法进行具体演绎和阐释。
  
  1.釜底抽薪法。
  
  在良心“油条哥”中,我们乍一看新闻,我们也许会佩服他处于浊世,而不被污染,坚守本心。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本身就是他该做的,是他遵循职业操守的表现。虽然社会中见利忘义的现象时常发生,但这不是我们把评判人善恶标准降低的理由。所以本则新闻不足以刊登在《暖闻》专栏上。(2016 年“广一模”学生作文)釜底抽薪法就是对假想敌观点和立论的根本进行驳论,借以反驳对方。本例中作者质疑的核心就是: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本身就是“油条哥”该做的,是他遵循职业操守的表现,从而反驳该新闻具有温暖性.
  
  2.另有结论法。
  
  另一则新闻凸显了老人对儿子的爱,为见儿子一面甘愿挂号苦等两个小时。不可否认,这是令人感动的。但我认为,这个新闻也会引起其他议论:为何老人家要苦等两个小时来见儿子?是儿子平时不常看望父亲造成的吗?因为这些议论,这则新闻的暖人心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了,其结果更可能是对儿子的批判,所以,这则新闻不适合刊登在《暖闻》专栏上。(2016年“广一模”学生作文)另有结论法就是虽然敌、我双方都用的是同一材料事实,但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推导出来的结论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3.证据的可靠性法。
  
  第一则新闻做食品的人,不毒害自己的顾客,这难道不是合法经营题中应有之义?这难道不是食品监督的重中之重?现在遵守规则却成了凤毛麟角,需要依靠个别商家的道德自律来达成“食物无害”的标准,这样的新闻,是在“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还是提醒读者这个社会海洋只漂浮着几个诚信的孤岛?而且,“多年坚持不用”,谁来监督?如何证明?
  
  网友可以凭印象加封“良心哥”,新闻报道可不能大而化之。事实不够清晰的新闻,最难让人信服。(2016 年“广一模”下水作文《欲求暖闻,先行正道》杨早)证据的可靠性法强调的是证据的准确、真实。本例中作者正是对材料中“多年坚持不用”这一关键证据提出了质疑,从而进行反驳。
  
  4.违背常识法。
  
  第二则新闻,事实就更不清晰了。老父亲从外地赶来,正好是上班时间,他为什么不可以先回儿子家等他下班?若说有特殊情况,比如上午到下午就要离开,儿子就真的抽不出一点点时间说几句话?更与常识不合的是,如果身为医生的儿子忙成那样,老父亲哪里能挂到当天的号?难道是找号贩子买的?一连串的疑问,让这则报道风雨飘摇,还暖什么闻?(同上)违背常识法是从生活、事理的常识和逻辑出发,反驳对方观点中的漏洞。本例作者紧紧抓住材料中事实不清、不合常识的问题进行了驳论.
  
  5.顺势归谬法。
  
  球迷之所以责骂大黎,是因为不能接受他背叛球队的事实,这是毫无道理的,也是不理性的。众所周知,没有哪条规定说球员只能终老于一只球队,千里马固然可贵,但如果垂垂老矣,还要披挂上阵,这也是一种悲剧,也不符合各方利益。与其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还不如及早抽身,寻找最好的归宿。如果我们设想,北兴俱乐部送走了大黎,有了充足的资金,能够引进更高水平的心仪球员,借此提升球队的战绩,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结果?(2016 年“广二模”学生作文)顺势归谬法是顺应假想敌的观点延伸开去,然后找出其观点的错漏和谬误,从而证明其观点的错误.本例中的两个假设就是很好的顺势归谬法。
  
  6.以退为进法。
  
  有人说,大黎背弃北兴俱乐部转投竞争对手,是不忠的表现。乍一看,大黎的做法也许有悖人情,对广大球迷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言的痛。昔日的英雄如今驰骋在死敌的绿茵场上,帮助对手攻城拔寨,而且有朝一日还必须面对,这真的是球迷的不幸。但如果我们理性地思考:在一个法制规则健全的职业球员市场,球员转会本应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只要转会符合各方利益,受到法律保护,就无可厚非了。在NBA 就有一句名言:生意就是生意。球迷的感情不能成为阻碍正常交易的绊脚石。(2016 年“广二模”学生作文)。
  
  以退为进法是先暂且承认对方观点的部分合理性,然后站在更高、更全、更合理的角度论证其立论的荒谬与错误.本例中作者就站在球员正常交易的高度,反驳了球迷感情用事的非理性。
  
  需要指出的是,驳论思维因为综合运用了辩证法、批判性思维等武器,方法是多元的。比如还有:发展的观念、增减条件、价值观假设分歧、理由是什么、核心观点和概念的歧义、推理中的谬误、遗漏了重要信息、从结果反驳等,在驳论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要想充分发挥驳论应有的作用,提升驳论效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驳论要找准靶子,抓住要害。驳论首先要找准对方的谬论或错误,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名言名句,更加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语言要注意分寸,做到文明交流。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反对人身攻击和谩骂,观点尽量避免钻牛角尖和走极端,无理纠缠。
  
  (3)驳论最好能坚持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从常识、人情、法律规则等角度驳论最好。
  
  (4)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利用驳论思维既可以成段,也可以成篇.可以根据需要,酌情选择。
三、驳论思维的价值。
  
  如上说述,驳论思维因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具体深入的分析方法,辩证和批判性十足的说理特征,使得其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应该在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1.有利于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培养与提升。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言:一切未经检验的生活不值得度过。西方从来就有怀疑一切的思想根基,这种高度怀疑的精神正是公民公共理性精神发育的温床.
  
  所谓公共理性精神,是一种与西方的法治传统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其精髓就是大胆怀疑一切,冷静客观看待问题,超越情感情绪的混沌,探求事物和问题的本质及规律.在西方历史上这种公共理性精神对于解决或超越矛盾和冲突,推进西方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大作用.
  
  而在当下的中国,公共理性精神是严重缺乏的,它已经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公共理性精神缺失的显在表现就是社会思辨力和批判性的缺乏,从众心理蔓延,不经思考随意接受别人的观点,情绪化观念与表达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的总体思维能力.这些思维的残缺基因使得国人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忽略深度与广度,只是简单或者极端的看问题,或者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维方法,造成思维的简单化、表面化、片面化和情绪化,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公共理性。有时,这样的结论还因为高举道德的旗帜而显得神圣不可侵犯,道德感情绑架法律规则,多数派的观点结论蛊惑人心,都会让我们的思维走向非理性的深渊。
  
  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一分子,在其写作中应该体现出一种公共理性色彩,而驳论文的写作无疑是一种培养学生公共理性精神的有效载体,其作用虽然不能无限放大,但作为一种思维训练,驳论中体现的对公共理性精神的价值追求应该是要大力提倡与弘扬的.
  
  2.改变学生作文“无我”的写作现状。
  
  目前大行其道的立论式作文还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作文的“无我”状况.
  
  所谓无我,就是在作文中看不到写作者--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维运行轨迹,学生要么鲜有自己的观点,要么虚张声势,“站在地球上放号”,为古今圣贤代言。“所谓的立论,还并非确立己论,通常是替他人立论,要求学生写的立论文,其观点都是作文题中确定的,学生最多只是从题目中选意,然后寻找与意相符的论据,来证明他人之意的正确。”(见本文第一部分,潘苇杭、潘新和)这种被动的写作状态一方面与命题思路有关,一方面也与当前作文教学的功利化有关。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写作就是为了高考的高分,不少学生带着这样比较狭隘的理解去作文,鲜有人把它理解为对话、交流、表达的必需,更几乎无人把它当做实现“我”的价值,彰显“我”个人意义的重要途径。长此以往,写作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渐渐被消磨殆尽,写作中就没有了“我”的影子,学生在一种厌写情绪中越来越迷失了自我。
  
  教师的功利化作文教学也是这一趋势恶化的推手.“在应试环境下,出于对考试功力的迎合,教师往往无心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为追求临场作文效率,提高考试分数,进行的是循规蹈矩的套路训练,求高求全的价值灌输。在这种重分数轻人的情况下,学生写作主体遭到忽视在所难免,学生作文中所描绘非他原本的生活形态,所表达的高于他本身的思想感情,学生俨然成为文以载道的典范。长此以往,写作中就慢慢衍生出许多的假我。”(《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余党绪)驳论思维提倡质疑、怀疑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别人观点进行认真检视,兼收并蓄,在批判中树立己方观点,其核心就是写作中时刻都有“我”的影子,这无疑是有助于对当前立论文的弊端进行纠偏的.
  
  3.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写作品格。
  
  当前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立意观点一味求大求高求全的事实,既与学生思想孱弱,人云亦云,辩证批判精神缺失,完全依靠别人的头脑“武装”自己有关;也与学生好高骛远,分析说理能力不强,不愿意脚踏实地具体分析问题的写作品格有关.
  
  而驳论思维强调假想敌意识,针对具体问题和观点、结论来分析说理,说理过程中又推崇辩证、批判性方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观点和结论的辩证性、正确性、深刻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踏实的写作品格。
  
  驳论的前提是有假想敌的存在,驳论思维中无处不在的假想敌是驳论得以推动的基础,这个假想敌可能是材料中的观点,某种可能存在的认识,也可能是读到文章的人,也有可能是作者自己.假想敌观点的存在使得驳论始终具有清晰的论辩对手,从而保证了驳论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如此,驳论就具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驳论的精义也在于此.就当前流行的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来说,这一点无疑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很多学生不习惯于就事论事、就事说理,而是从材料中抽象出某个概念和词语,跳出材料范围写作说理,都是没有把握这一写作要义的具体表现。
  
  驳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作品格的养成,还因为遵循了很多辩证法原理和批判性思维原则,从而有助于结论和观点的新颖、深刻。比如驳论更关注因果关系、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条件与结果、人情与法理、论据的真伪、数据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辩证分析,所以通过驳论思维,我们更容易发现别人观点的错谬所在,使得己方观点深刻、新颖、理性、辩证,这无疑又增强了学生作文的特征性.



Copyright© 2017 - 2018 核心期刊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38938号-1
客服QQ:565552016 地址: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道升龙商业广场